2025 年 3 月 21 日,中国铝工业协会最新报告显示,国内铝业企业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在绿色制造、高端材料研发及数字化转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多项核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协同,推动中国铝业从 “制造优势” 向 “技术优势” 跨越。
绿色生产技术迭代升级 碳排放强度再创新低
天山铝业集团在新疆基地成功投产全球首条智能化低碳铝液直连生产线,通过优化电解槽热平衡系统及 AI 能耗管理技术,使吨铝直流电耗降至 12800 千瓦时,较传统工艺降低 6%,年减少碳排放超 20 万吨。该技术已获国家专利认证,并被纳入《中国铝工业绿色制造技术目录》。
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科院昆明分院研发的 “水电铝 – 碳捕集” 耦合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在电解车间集成碳捕捉装置,实现吨铝减排二氧化碳 3.2 吨,相当于种植 300 棵成年树木的碳汇能力。项目预计 2025 年第四季度完成工业化验证,将为全球铝业脱碳提供 “中国方案”。

高端铝材研发突破 “卡脖子” 技术
河南明泰铝业自主研发的 6000 系铝合金汽车板通过国际权威认证,其延伸率达 25%、抗拉强度超 320MPa,性能指标优于进口同类产品。该材料已批量应用于某新能源车企旗舰车型车身,替代进口材料成本降低 23%。公司同时建成国内首条 5G + 工业互联网智能产线,实现从订单到交付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中铝集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攻关的超高强铝合金材料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制备出屈服强度超 700MPa 的 7N01 航空板材,满足国产大飞机C919机身结构件国产化制造需求。该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相关产品已进入适航认证阶段。
智能化转型重塑产业格局
魏桥创业集团滨州轻量化基地建成全球首条全铝车身智能生产线,集成视觉引导焊接、机器人柔性加工等先进技术,实现年产 20 万台全铝车身的生产能力。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生产效率提升 40%,产品不良率降至 0.15% 以下。
华建铝业集团投资 5 亿元建设的 “未来工厂” 项目正式投产,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生产全流程模拟优化。该工厂年产能达 15 万吨,生产能耗降低 18%,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 72 小时,成为铝型材行业智能制造标杆。
国际标准话语权显著增强
中国铝业企业主导制定的《再生铝低碳生产技术规范》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在铝行业首个主导制定的 ISO 标准。该标准将再生铝生产碳排放强度纳入考核体系,推动全球铝产业链绿色转型。目前已有 23 个国家采纳该标准。
在日前召开的国际铝业协会年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 “铝基复合材料在新能源领域应用” 提案获全票通过,标志着中国铝业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行业专家观点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健表示:“当前中国铝业技术创新呈现三大特征 —— 绿色化深度融合、高端化加速突破、智能化全面赋能。预计到 2025 年底,全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将突破 85%,绿色工艺普及率达 70% 以上,为全球铝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示范。”
随着全球 “双碳” 目标推进及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需求激增,中国铝业正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加速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据行业预测,2025 年国内铝业研发投入强度将突破 2.5%,带动行业增加值增速达 8% 以上,为实现 “制造强国” 战略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发表回复